吉林大學朝陽校區(qū)地質(zhì)宮509室,咖啡香與茶香交織了十余年,這里就是鼎鼎大名的“黃大年茶思屋”。從2010年黃大年親手改造的雜物間,到如今跨越校區(qū)的精神地標,這間小屋成為繼承和發(fā)揚黃大年精神的生動載體。
茶思屋的初心,是黃大年為科研人搭建的“思想反應堆”。當年,他深感重大科研突破常藏于放松環(huán)境的交流中,便將閑置空間改造成兼具高性能機房與開放交流區(qū)的場所,免費提供咖啡茶水,讓師生能“慢下來,想一想”。
在這里,討論從不設邊界:黃大年拋出“機器學習引入地球物理數(shù)據(jù)處理”的命題,引發(fā)跨學科思辨;與汽車工程專家的交流,催生全地形無人車勘探的前沿課題。正如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、黃大年紀念館副館長于平所說:“茶思是形式,解決問題才是目標?!边@種打破學科壁壘、鼓勵自由碰撞的氛圍,正是黃大年“創(chuàng)新無界”精神的最初實踐。
傳承黃大年精神,茶思屋早已超越物理空間的局限。黃大年離世后,地質(zhì)宮茶思屋完整保留著當年模樣:屋子左側懸掛著影像設備,右側是舒適的沙發(fā)區(qū),拼成幾個小小會議區(qū)的樣子,居中的吧臺仍保留著黃大年生前與團隊自制咖啡、泡茶的地方,唯一不同的是,原本掛著院士照片的右墻上,現(xiàn)在掛滿了黃大年工作和生活的影像記錄,還有他和團隊的合影。
這里不再只是學術交流地,更成了思政教育的“第二課堂”。于平在此向?qū)W生講述“科學無國界,科學家有祖國”的信念,黃大年宣講團的師生們也會帶著茶思屋的故事走進中小學,讓“把個人理想與國家需求相連”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。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本科生李鑫磊正是受此感召,從高中時因黃大年選擇地球物理專業(yè),如今又成為宣講團成員,將這份精神從茶思屋傳遞到更遠的地方。
2025年,吉林大學讓黃大年精神迎來更廣闊的傳承舞臺。中心校區(qū)鼎新圖書館的新茶思屋正式揭牌,近300平方米的空間劃分出精神傳承區(qū)、深度研討區(qū)等功能區(qū),淺木色書架與現(xiàn)代化設備相映,既保留了原屋的茶香記憶,又開辟了全新交流場域。按照規(guī)劃,學校將在6個校區(qū)的8個圖書館陸續(xù)建設茶思屋。吉林大學圖書館館長徐昊的話道出了擴建的深意:“圖書館是師生思想?yún)R聚之地,讓茶思屋扎根于此,能讓黃大年精神真正與師生相伴?!?/p>
從地質(zhì)宮的“破封鎖、攀高峰”,到鼎新樓的“育新人、傳薪火”,空間的延伸背后,是精神傳承的演進——不變的是“祖國高于一切”的初心,更新的是讓創(chuàng)新精神融入更多人血脈的追求。
如今,吉林大學的“地殼一號”萬米鉆機刷新亞洲紀錄,航空重力梯度儀核心技術實現(xiàn)自主可控,4支教師團隊獲評“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”,這些成果都是茶思屋精神的實踐答卷。在茶思漫溢處,黃大年精神正以最生動的方式,薪火相傳,生生不息。(殷維)
來源:吉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-第一新聞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